2016年8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且修改意见反馈时间截止日为2016年11月6日,时间节点已到,新规出台在即。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或将成为医药投资一个新的热点。
中药配方颗粒可能取代中成药地位
源于饮片,却优于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相较传统的中药饮片,其方便携带、保存及服用,且其质量稳定,保证疗效。相较于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又具备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以及易吸收、见效快等特点。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未来不只对中药饮片形成替代,对中成药也会有部分替代。
从功能和剂型角度,更是对中药饮片、中成药有效补充。中药配方颗粒具有直接冲服,使用简单、体积小携带方便、质量相对可控以及储存调剂方便等优点。且其质量安全、有效、可控、均一,临床验证与传统饮片具有等效性;作为全新选择,为中医临床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中药系列品种。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中药饮片的创新剂型,其研究与应用,有利于中药走向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
且中药配方颗粒具有预防、保健等功能(台湾中药浓缩颗粒即被视为健康食品),对原有以治疗为主的产品是有效的补充。我们认为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中成药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替代,更是对饮片、中成药的有效补充。
预期可达千亿级市场
根据机构数据测算,2015年我国中药配方颗粒整体规模(零售总额)约98亿,中药饮片整体规模约2427亿元,中成药规模约8356亿元,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饮片中占比约为4%,与中成药相比占比仅为1.2%,行业规模小仍处于发展初期。预计未来随着中药配方颗粒的比较优势逐渐为市场所认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转向中药配方颗粒,根据机构对行业调研和访谈的数据,我国中药饮片行业整体仍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而其现代剂型的中药配方颗粒由于会对中药饮片、中成药的替代增速将会更快,预计中药配方颗粒行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其占中药饮片的比例将有望提升至30%,千亿市场可期。
从趋势来看,中医药发展与中药配方颗粒推广应用两者相辅相成。随着政策层面国家大力推广中医药,中医药逐渐被消费者所认知,选择中医院或有中医科室的综合医院就诊的人越来越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医院就诊人数占比从2010年之后开始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选择中医院进行诊疗已达4.7亿人次,占比达6.2%,我们认为中医吸引力增加和中药配方颗粒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中医吸引力增加,就诊人次提升带动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的消费;反之中药配方颗粒需要中医师开具处方,其消费需求增加也会拉动对中医医师需求),从长期趋势看,中药配方颗粒不管是绝对营收还是相对占比都会出现明显提升。
部分药企已经提前布局
技术升级下中药配方颗粒这种新产品出现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广泛应用必将使各方主体受益。政府监管层面自然乐见其成,在医保控费大背景下未来政策层面一方面将继续打压中药注射剂,而另一方面将鼓励支持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发展以保证中医药整体上稳健、健康发展。政策陆续出台,生产资质放开指日可待。
自2015年年底发布的《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的中药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的四大条件之后,2016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十三五规划、2016年8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且修改意见反馈时间截止日为2016年11月6日;政策陆续出台,意味着中药配方颗粒从试点走向正式生产、市场逐渐放开将指日可待。
在研发和渠道端具备比较优势企业将率先进入。我们认为在政策放开初期,因为有更多的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涌入行业,行业将从目前5大全国生产企业转向垄断竞争的格局,但我们认为放开并不意味着完全无门槛的无序竞争,预计监管机构后续将从审批和产品标准两个方面提高行业进入壁垒,由此进一步推断在中药配方颗粒产品研发、渠道(医院端)具备比较优势的企业未来有可能率先进入该领域。
2016年8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且修改意见反馈时间截止日为2016年11月6日,时间节点已到,新规出台在即。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或将成为医药投资一个新的热点。
中药配方颗粒可能取代中成药地位
源于饮片,却优于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相较传统的中药饮片,其方便携带、保存及服用,且其质量稳定,保证疗效。相较于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又具备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以及易吸收、见效快等特点。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未来不只对中药饮片形成替代,对中成药也会有部分替代。
从功能和剂型角度,更是对中药饮片、中成药有效补充。中药配方颗粒具有直接冲服,使用简单、体积小携带方便、质量相对可控以及储存调剂方便等优点。且其质量安全、有效、可控、均一,临床验证与传统饮片具有等效性;作为全新选择,为中医临床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中药系列品种。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中药饮片的创新剂型,其研究与应用,有利于中药走向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
且中药配方颗粒具有预防、保健等功能(台湾中药浓缩颗粒即被视为健康食品),对原有以治疗为主的产品是有效的补充。我们认为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中成药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替代,更是对饮片、中成药的有效补充。
预期可达千亿级市场
根据机构数据测算,2015年我国中药配方颗粒整体规模(零售总额)约98亿,中药饮片整体规模约2427亿元,中成药规模约8356亿元,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饮片中占比约为4%,与中成药相比占比仅为1.2%,行业规模小仍处于发展初期。预计未来随着中药配方颗粒的比较优势逐渐为市场所认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转向中药配方颗粒,根据机构对行业调研和访谈的数据,我国中药饮片行业整体仍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而其现代剂型的中药配方颗粒由于会对中药饮片、中成药的替代增速将会更快,预计中药配方颗粒行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其占中药饮片的比例将有望提升至30%,千亿市场可期。
从趋势来看,中医药发展与中药配方颗粒推广应用两者相辅相成。随着政策层面国家大力推广中医药,中医药逐渐被消费者所认知,选择中医院或有中医科室的综合医院就诊的人越来越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医院就诊人数占比从2010年之后开始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选择中医院进行诊疗已达4.7亿人次,占比达6.2%,我们认为中医吸引力增加和中药配方颗粒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中医吸引力增加,就诊人次提升带动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的消费;反之中药配方颗粒需要中医师开具处方,其消费需求增加也会拉动对中医医师需求),从长期趋势看,中药配方颗粒不管是绝对营收还是相对占比都会出现明显提升。
部分药企已经提前布局
技术升级下中药配方颗粒这种新产品出现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广泛应用必将使各方主体受益。政府监管层面自然乐见其成,在医保控费大背景下未来政策层面一方面将继续打压中药注射剂,而另一方面将鼓励支持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发展以保证中医药整体上稳健、健康发展。政策陆续出台,生产资质放开指日可待。
自2015年年底发布的《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的中药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的四大条件之后,2016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十三五规划、2016年8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且修改意见反馈时间截止日为2016年11月6日;政策陆续出台,意味着中药配方颗粒从试点走向正式生产、市场逐渐放开将指日可待。
在研发和渠道端具备比较优势企业将率先进入。我们认为在政策放开初期,因为有更多的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涌入行业,行业将从目前5大全国生产企业转向垄断竞争的格局,但我们认为放开并不意味着完全无门槛的无序竞争,预计监管机构后续将从审批和产品标准两个方面提高行业进入壁垒,由此进一步推断在中药配方颗粒产品研发、渠道(医院端)具备比较优势的企业未来有可能率先进入该领域。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陇萃源看到的,谢谢!